文章通过对近年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领域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总结与分析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研究的现状,明确此领域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省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文本,认为我国标准化的重点领域是基本硬件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人员配备与培训,公共图书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以及文化馆的建设与服务效能提升是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优先事项。
国内外对于公共文化标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都比较匮乏,公共文化标识功能的重要性被忽视。这种背景下,文章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专家深入访谈以及实地参与观察法,以杭州市为例探讨公共文化标识的建设现状,重点对公共文化标识的功能进行深入研究。
文章从最新一次的文化馆与公共图书馆的评估定级指标着手,试图探索二者在评估定级指标中的异同点,为今后文化馆和公共图书馆的标准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文章采用词频分析、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管理署(NARA)2006~2015年十年信息资源管理战略规划进行了研究。从规划文本的高频词分析和内容分析中,发现了NARA的战略规划聚焦的核心问题及其演变状况;从规划文本的内容分析中,梳理和提炼了十年NARA使命、愿景、价值观和目标的内容和演变特征,重点研究了NARA信息资源管理八大战略的构成和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组织机构信息资源管理战略规划的制定方法。
文章通过梳理近年来新媒体平台版权保护实践案例,阐明我国微作品的版权保护环境,探讨版权判定方法和归属,提出微版权保护和授权交易的新构想和新模型。建议由新媒体平台组织并提供技术支持,由用户响应并参与微版权自治管理,以集体管理交易与侵权和解交易方式,解决版权问题,挖掘微作品的内容价值,实现用户同新媒体平台的双赢。
文章介绍了Multi-Agent System的基本内容,分析了其在应急管理多元主体信息互动的价值适用和工具适用,继而借用相关理论结合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信息要求,构建了多元主体信息互动的机制。这个机制包括:以Mulit-Agent System 为基础的多元主体信息互动的组织体系、多元主体的信息互动基础机制、突发事件不同阶段的信息互动机制等。
文章利用深度访谈方法收集相关资料,通过扎根理论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的干预路径主要包括共享理念宣传、共享教育培训、交流沟通监督、行政法规政策、经济政策支持、技术条件支持以及协调管理机制七个变量。由此可知,意识形态变革和情境结构变革是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的两大政策干预变量。
文章在梳理国外网络健康信息质量评价工具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在线健康咨询平台的主要特点,从权威性、归因性、全面性、补充性、保密性、交互性、可读性、及时性、广告诚信性九个维度构建起了针对我国在线健康咨询平台信息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而后,研究结合各个平台的品牌市场占有率水平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品牌发展
准备、品牌发展起步、品牌发展成长、品牌发展深化等四类梯队的在线健康咨询平台信息质量特征,为我国在线健康平台的品牌化发展提供了参考。
文章针对政府开放数据评估,调查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实践,提出成熟度模型对于清晰展示政府开放数据的发展过程,定位开放数据问题并实施改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三种开放数据成熟度模型的比较,分析其在阶段划分、评估内容及操作实施等方面的异同,总结已有开放数据成熟度模型值得我国借鉴和参考之处,提出我国应结合自身实践对其成熟度模型进行改造,使之成为指导我国政府开放数据评价实践的有力工具。
文章选取知乎这一典型的知识众包社区,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网络外部性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了知乎用户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文章利用量表式问卷对知乎用户进行调查,应用偏最小二乘法对所回收的192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娱乐性价值、社会性价值、信任和感知相似性会对虚拟社区归属感产生显著的影响。感知网络规模和虚拟社区归属感能够显著促进用户的参与意愿。感知自我效能显著地调节了虚拟社区归属感和参与意愿之间的关系。研究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强调了虚拟社区归属感对于用户参与知识众包社区的显著影响作用。
文章选择目前创新科技产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可穿戴健康设备为实证分析对象,以此为主题设计多重任务并通过模拟实验结合问卷访谈的方式获取24名被试者的实验数据,运用SPSS19.0中的多元线性回归和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探索式网络搜索情境下,用户的目标认知和知识认知正向影响结果满意度,难度认知和搜索认知负向影响结果满意度。此外,搜索熟悉度对任务总用时、浏览网页用时和数量等过程变量以及目标认知、难度认知和搜索认知等认知变量均产生显著影响,而负面情绪中焦虑能显著影响特定的过程变量。
文章针对国内外智慧图书馆发展现状,针对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要求,指出了建设哲学社会科学智慧图书馆的必要性,论述了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思路,从资源和环境、技术支持、智力支持三个方面分析了智慧图书馆信息系统的体系框架,对建设中主要关键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对图书馆自身特色建设进行了初步分析,为构建哲学社会科学智慧图书馆进行了探索性思考。
文章以图书情报学为例,从18种核心期刊1996—2015年间的引文数据中抽取出五种作者跨学科引文关系,构建作者潜在跨学科合作强度模型,计算作者潜在跨学科合作强度,最终识别出该学科主要的潜在跨学科合作者,并将其归纳为知识互惠型、知识吸收型和知识辐射型三种潜在跨学科合作类型。该方法可以较全面地挖掘某一学科的潜在跨学科合作者,为潜在跨学科合作者识别提供了新视角,为跨学科合作开展提供了便利。
文章从结构及资源描述两方面分析了当前环境下MARC的不足,介绍了一种新的书目框架BIBFRAME及其目前研究及应用状况。指出CNMARC可通过向BIBFRAME转换实现数据的关联与共享,成为语义网的一部分,并通过对CNMARC字段与BIBFRAME词汇的映射,构建了基于BIBFRAME 2.0实体-关系模型的中文书目关联数据模型,实现对于CNMARC数据的关联及语义化标识。
文章结合“21世纪技能”(21st century skills)理论框架和“STEM培训”实践模式标准,将质性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辅以扎根理论进行信息分析和深度挖掘,利用DRAS数字资源分析系统,结合国外的实践经验,分析我国高校图书馆、公共馆和科学教师(理工科)之间跨学科合作的现状。发现制约图书馆跨学科深度合作的11大
核心因素,讨论图书馆员在科学教师的学术与教育工作中的功能及可提供的精准服务策略,构建图书馆跨学科深度合作研习平台模型。为促进图书馆跨学科合作与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做出努力,以及为面对“互联网+”环境下的转型变革之路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