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理论探讨
    王正超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1): 57-67.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1.006
    [目的/意义]AIGC在强势赋能科研知识生产的同时,诱发剽窃或抄袭、伪造与篡改等传统学术失范风险,催生AI代写、AI技术局限型学术不端行为等新型风险样态,对现行科研评价体系造成冲击,有必要追溯上述风险的发生根源进而对其展开规制。[方法/过程]通过解构AIGC介入知识生产的底层逻辑可知,生成式AI作用于“数据—信息—知识”这一知识层次演进路径,以及知识搜索与知识评估两大思维运作过程,使得知识生产中的人机协作关系呈现AI主导型、AI合作型和AI辅助型等多样化类型,不同人机协作关系类型下研究人员的学术失范责任有所区别。[结果/结论]在具体的责任规制方案上,传统的客观责任立场难以有效应对AIGC学术不端行为主体与责任主体之间的“身份错位”难题。对此,应当采取主观责任立场,根据研究人员之于知识生产的“参与度”和“贡献值”,为其设定独创性声明、透明度义务、禁止造假、观点溯源和事实审查等差异化的学术规范义务,通过相应义务违反性质和程度进一步评价研究人员的主观过错及其可谴责性,从而实现AIGC学术失范风险责任规制体系的合理建构。
  • 建构自主的信息资源管理知识体系
    徐拥军, 熊春兰, 张成龙, 卢思佳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1): 13-20.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1.001
    [目的/意义]2024年4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上线发布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简称“哲社预印本”,PSSXiv),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首个预印本平台,对于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具有深远意义。[方法/过程]通过系统分析,总结出我国首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预印本平台建设的宝贵经验,并提出平台建设的未来展望。[结果/结论“] 哲社预印本”由专门编辑出版机构有组织运营,面向哲学社会科学全领域提供研究成果全链条服务、全版本交流,积极倡导与期刊合作共建,致力于构建协同共创的新生态。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未来“哲社预印本”将通过建立学科子平台、加强双语化建设、应用智能化技术、凝聚学术共同体、构建自然评价模式,推动平台的多元化、国际化、数智化发展,提升平台的协同效能与学术公信力。
  • 信息资源
    安璐, 成皓飞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1): 100-110.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1.010
    [目的/意义]突发事件情境下,信息搜寻阻碍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应急信息传播受阻。对突发事件情境下网络舆情信息摩擦评估与分析,进而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可参考的理论工具,对政府舆情治理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信息经济学中的信息摩擦概念,从信息搜寻阻碍和信息不对称两个维度构建突发事件情境下网络舆情信息摩擦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对不同主题时段的信息摩擦进行评估和排序。基于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对不同生命周期和主题类型的网络舆情信息摩擦进行比较分析。基于公众角度对应急处置效果进行测度,通过相关性分析、构建应急处置效果预测模型和SHAP模型探究信息摩擦对应急处置效果的影响机制。[结果/结论]研究建立了网络舆情信息摩擦的量化标准,分析发现不同生命周期和主题类型信息摩擦存在显著差异,起始期和爆发期信息摩擦较高,调查问责类和情绪表达类主题信息摩擦较高。信息摩擦与应急处置效果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信息搜寻阻碍相较于信息不对称对应急处置效果的影响更大。
  • 信息资源
    安小米, 龙志奇, 邝苗苗
    情报资料工作. 2024, 45(6): 75-83.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4.06.009
    [目的/意义]文章旨在构建一个标准化视角下覆盖多维度和多方面要素的大模型数据治理的理论框架,以填补当前大模型数据治理专门性研究和标准化研究的空白,丰富大模型数据治理的理论研究内容,并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过程]综合采用内容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对国内外相关标准、中英文代表性期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迭代优化并构建大模型数据治理的理论框架。[结果/结论]大模型数据治理的理论框架涵盖多个维度,包括大模型数据质量管理、大模型数据管理、大模型数据资源管理、大模型数据资产管理、大模型数据风险管理。五个维度沿着“基础前提-执行方式-实施路径-核心目标-内在保障”的逻辑构成理论框架。
  • 建构自主的信息资源管理知识体系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1): 5-12.
    摘要 (328) PDF全文 (2637)   可视化   收藏
  • 信息服务
    李奕扉, 王协舟
    情报资料工作. 2024, 45(6): 59-65.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4.06.007
    [目的/意义]虚假自我披露行为能对受众认知、情感与决策产生直接且显著的消极影响,有必要探讨其认同机理与现实危机。[方法/过程]基于行为参与方期望回报类型,分析主体为追寻线上社会资本,如何利用数字化身给予受众拟态亲密感;受众为实现虚拟共生关系,如何执行情感劳动推动主体依赖;媒介为圈集平台私域流量,如何利用算法推荐干预受众信息接收来源,引导主体信息内容生产秩序,强化心理契约刺激主体内容生产体量。[结果/结论]针对主体认同混乱、受众情感演绎、环境假性共识等危机,宜从主体树立情境自我意识、受众维护情感表达边界、媒介贯彻信息分配正义三方面实现虚假自我披露危机消解。
  • 理论探讨
    姚怡帆, 胡峰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2): 5-15.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2.001
    [目的/意义]为有效应对多元化、隐蔽式、高强度、大规模、高持续的网络空间安全威胁,必须构建一体化、全方位、智能化的网络空间安全情报服务架构。[方法/过程]文章以改进型霍尔模型为分析框架,遵循网络空间安全为中心和安全情报服务化的思想,详细刻画网络空间安全情报服务架构,深入透视其运行机理。[结果/结论]网络空间安全情报服务架构由流程子模块、逻辑子模块、认知子模块三部分组成,其中服务流程面向网络空间安全感知、网络空间安全判断、网络空间安全执行三类需求,服务工作体现了“攻击场景溯源-事件关联识别-危机应对升级”的运行逻辑,服务认知主要体现在价值共识、技术支撑、能力保障三个方面。网络空间安全情报服务架构的构建可为我国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体系中的情报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 信息服务
    李雨佳, 冉晓雅, 刘畅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2): 51-60.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2.006
    [目的/意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推动用户交互行为与思维模式的变革。文章关注不同层次认知复杂度的任务下,用户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交互行为及其对系统表现评价的差异。[方法/过程]采用用户实验法,通过Kruskal-Wallis检验探究任务认知层次对用户交互行为及对系统评价的差异,通过主题分析法对用户评价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新指标进行归纳。[结果/结论]在交互行为方面,用户在不同认知层次的任务完成中信息使用的时长几乎是不变的,变化的一直是信息获取的时长;评估创造类任务花费时间最多,提问与问答轮次最多,平均回答长度最短;应用分析类任务的回答中,总复制比低于记忆理解与评估创造类任务。在对系统的评价方面,评估创造类任务总体表现最差。在新评价指标方面,文章归纳出完整程度、一致程度等6大类、17小类新指标。文章在理论层面补充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评价指标,在实践层面有助于相关智能系统了解用户在不同任务类型下的行为特质,更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服务。
  • 信息服务
    薛翔, 马海云, 赵宇翔, 朱庆华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1): 78-89.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1.008
    [目的/意义]失真健康信息极具流行性和破坏性,仅靠算法和专家甄别已经难以完全应对社交媒体中日益严重的失真健康信息问题。个体主动验证信息被证明是打击失真健康信息的有效举措,研究如何提升社交媒体用户分享前验证健康信息的积极性意义重大。[方法/过程]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研究模型,探索社交媒体中用户分享前验证意向的影响因素,通过调查样本,对文中提出的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结论]社交媒体用户的分享前验证意向显著受到五种因素的正面促进作用。具体而言,健康信息验证能力的提升与意识的增强共同增强了用户的感知行为控制;同时,意识的提升、讨论异质性偏好以及第三人称感知的增强均对用户的态度产生了积极影响;此外,感知社会支持的增强也强化了主观规范。进一步分析表明,感知行为控制、态度及主观规范三者协同作用,显著提升了用户的分享前验证意向。但是,感知信息过载会负向调节感知行为控制和分享前验证意向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加深了对用户健康信息验证行为的理解,并为各方开展失真健康信息治理提供新的见解。
  • 理论探讨
    邓春林, 刘晓晴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1): 68-77.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1.007
    [目的/意义]精准把握不同类型社交媒体用户在舆情卷入风险感知下差异化情境动机状态的内驱因素与非理性表现特征,提高网络舆情风险治理和用户非理性行为规制的靶向性。[方法/过程]基于深度访谈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提取用户标签,在问题解决情境理论框架下构建舆情卷入风险感知下非理性行为用户画像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通过K-Means聚类算法得出4类具有显著差异性的用户画像群体结构。[结果/结论]舆情卷入风险感知下非理性行为用户可以划分为信息上瘾型、被动依从型、利益聚焦型、损失规避型4类,根据不同维度标签特征,可以从需求引导、信息监管、情感重塑、技术赋能4个方面提出行为引导策略。
  • 理论探讨
    吴应强, 张马萍, 文利君, 李白杨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2): 16-25.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2.002
    摘要 (219) PDF全文 (133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克服“时间盲区”,探索时间维度下提升政府数据开放(Open Government Data,OGD)平台利用水平的多因素联动效应,以期为政府数据开放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方法/过程]使用动态QCA方法,基于29个市级平台的面板数据(2019-2023年),分析地方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利用水平在时间轴上的变化趋势,识别考虑空间和时间双重因素的条件组态。[结果/结论]不存在影响OGD平台利用水平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平台利用水平的高低受到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而非单一因素控制;在条件组合的充分性分析中,存在3条组态路径:财政扶持下平台与数据资源建设驱动型、政府主导下平台建设与公众需求驱动型、政府主导下平台与数据资源建设驱动型;数据平台建设水平是促成OGD平台高利用水平的核心因素;组态分析结果不存在明显的时间效应,但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差异造成的案例效应。
  • 信息服务
    付少雄, 成琦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2): 61-69.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2.007
    [目的/意义]短视频已逐渐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短视频平台中各类信息在用户间传播扩散,其中不乏大量虚假信息被用户采纳或分享,危害用户并扰乱网络信息环境。探索虚假短视频传播的影响因素,对虚假短视频治理和网络信息生态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感知-情感-意向(Cognition-Affect-Conation,CAC)模型与精细加工可能性(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ELM)模型构建理论模型,以用户情绪为中介,以内容相关度为调节变量,通过抖音平台采集1007条有效虚假短视频数据,采用文本情感倾向分析、图像识别等技术提取虚假短视频的图像、音频与文本情感,探究虚假短视频内容情感对用户情绪及短视频传播效果的影响。[结果/结论]虚假短视频图像、音频与文本情感在不同程度上显著正向影响用户情绪,作者头像、背景音乐对用户情绪的影响不显著。用户情绪显著负向影响虚假短视频传播效果,在虚假短视频内容情感与其传播效果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内容相关度显著调节用户情绪对虚假短视频传播效果的影响。
  • 信息资源
    张靖, 廖嘉琦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2): 70-81.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2.008
    [目的/意义]管理文化遗产中的感官信息资源、打造文化遗产的感官交互体验是数智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的重要路径。相较于视觉和听觉,嗅觉是一个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的感官维度,在文化遗产活化中进行气味信息的揭示进而实现文化遗产气味景观的数字营造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值得探索的前沿研究。[方法/过程]文章在充分的文献调研的基础之上,使用跨学科的理论、方法和视角,提出文化遗产气味景观及其信息揭示和数字营造等核心概念,进而围绕这些概念搭建了以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为依托的文化遗产中气味景观的信息揭示和数字营造的整体框架。[结果/结论]该框架以文化遗产的活化为战略背景,以气味信息资源及其管理为中心,以数字化为主线,由数字化准备(信息揭示)和数字化实现(数字营造)两个阶段,以及气味信息采集、气味信息组织、气味信息呈现、气味信息基础性应用、气味信息综合性应用五个环节组成。对应框架中的两个阶段,文章进一步阐述了文化遗产的气味信息表示和气味信息交互两个关键问题,并梳理了解决问题的跨学科方法体系。
  • 专题研究
    李姗蔓, 姚乐野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1): 40-49.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1.004
    [目的/意义]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基本要素与转译过程出发,围绕各场景分析智慧养老数据驱动模式,有助于深入了解数据驱动智慧养老服务的基础架构,掌握数据驱动策略,以持续推动智慧养老的发展。[方法/过程]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框架,结合数据价值链模型以及服务场景概念,分析数据驱动智慧养老服务的基础架构,并从场景的物理空间、交互空间以及数据空间三方面出发,结合文献分析、调研访谈以及国内外实践经验归纳,对数据驱动智慧养老服务的逻辑路径进行场景化解构。[结果/结论]智慧养老行动者网络的基本要素与转译过程展现了数据驱动智慧养老服务的基础架构与逻辑路径。其中,智慧养老行动者网络的基本要素强调以多维交互的服务场景、结构化的数据活动以及异质耦合的行动者作为数据驱动智慧养老服务的基础架构;智慧养老行动者网络的转译过程关注数据驱动智慧养老服务的逻辑路径,以产业对接、平台赋能以及数据增效为目的,围绕服务集成
    者、服务提供者、服务需求者及其所参与的数据采集、组织、流通以及利用等活动,通过问题识别、利益赋予、主体
    吸纳以及目标动员等流程实现数据对智慧养老服务的驱动。
  • 专题研究
    袁莉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1): 33-39.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1.003
    [目的/意义]提出智慧养老数据资源体系总体架构,为构建智慧养老数据资源体系提供理论框架和方向指导。[方法/过程]基于总体架构思想,明确智慧养老数据资源体系愿景目标,以信息生态理论为基础搭建智慧养老数据资源体系基本框架,并从多元主体关系、数据要素化过程、数据服务应用场景以及全过程集成保障四要素出发,对各要素关注的重点及相互关系进行探索。[结果/结论]智慧养老数据资源体系是以健康中国战略和数字中国战略为导向,由多元主体、数据资源、服务应用和集成保障四要素构成的数据生态系统。其在建设和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应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多主体协同的供需匹配、涉老数据的资源化建设、应用场景及服务的价值挖掘以及数据资源的集成化体系建设。
  • 专题研究
    姚乐野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1): 21-21.
  • 专题研究
    黄国彬, 刘敬仪
    情报资料工作. 2024, 45(6): 5-12.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4.06.001
    [目的/意义]以助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为导向的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其建设与发展事关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传播,旨在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提供发展思路,以应对其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方法/过程]通过网络调研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的发展现状、主要特点、主要问题与背后原因进行系统剖析,并提出高效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发展的若干举措。[结果/结论]以高效协调发布速度与学术质量的矛盾为准则,提出引入审定预印本机制以有效协调发布速度与学术质量之间的矛盾、支持预印本关联科学数据出版以强化预印本关键论据可验证的说服力,以及提供注册式研究报告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在开放科学环境下媒介完整性布局等关键举措,力求为现阶段高效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发展提供可行的决策考。
  • 实践研究
    王威力, 王玥珺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3): 102-112.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3.011
    [目的/意义]人工智能(AI)技术已成为全球科技发展的核心议题,各国围绕AI形成的“社会技术想象”,即对AI技术未来的集体愿景,正深刻影响政策制定与发展规划。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地区人工智能发展的情感倾向和政策动向,为中国人工智能政策制定及完善提供经验借鉴。[方法/过程]选取中国、美国、英国、印度及欧盟自2016年至2024年发布的重要人工智能政策35份,运用计算机辅助的主题建模及情感分析,探究其在人工智能策中体现出的社会技术想象和情感倾向。[结果/结论]中国、美国、英国、印度及欧盟高度重视AI芯片研发,并对AI赋能社会发展与增进人民福祉持有共同的期望;对数据滥用、算法歧视和系统安全性等问题存在不同程度的担忧。全球南方注重技术普惠与经济转型,全球北方更强调技术规范与风险防控;全球北方持“治理优先”的长期倾向,全球南方则从“发展优先”向“发展与治理并重”转变。AI政策的情感倾向均逐渐从积极乐观转向中立审慎。
  • 专题研究
    马婧, 张莉
    情报资料工作. 2024, 45(6): 13-20.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4.06.002
    [目的/意义]探究预印本对学术交流的创新意义,把握影响学术共同体采纳预印本学术交流模式的因素,为推动和优化国内预印本平台的发展提供依据。[方法/过程]通过网络调研和案例分析,对国内外主要预印本平台进行功能梳理和特征归纳。在此基础上,基于创新扩散理论,总结当前影响预印本进一步发展的结构性和认知性因素。[结果/结论]建议预印本平台加强交流合作,推进开放科学与预印本政策;建立学术委员会制度,团结多元主体协同发展;开发学术服务工具,嵌入在线学术交流情境;完善预印本学术规范,提高公信力和认可度。
  • 专题研究
    姚乐野, 杨雨琪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1): 22-32.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1.002
    [目的/意义]围绕多元主体对智慧养老数据资源进行识别,以期为解决智慧养老服务供需匹配提供重要参考支持。[方法/过程]采用元人种志定性研究方法集成28项原始研究,基于智慧养老数据资源集成结果,构建智慧养老数据资源要素框架。[结果/结论]集成得到“个人主体”“机构主体”“网络信息空间”3个主要维度,“老年人”“政府机构”“养老机构”“社会组织”“医疗机构”“养老社区”“智能终端设备”和“在线空间平台”8个具体主体类型,以及101个不同主体所涉及不同数据资源要素。
  • 信息技术
    武帅, 何琳, 杨海龄, 陆滢洁
    情报资料工作. 2024, 45(6): 84-92.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4.06.010
    [目的/意义]红色文献数量庞大、类型多样,给红色文献细粒度标注带来诸多困难,如何利用少量已有标注数据开展红色文献的自动化数据标注研究是促进红色文献智能化处理与应用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设计红色文献的元数据表示体系,并尝试利用迁移学习技术对未标注文献进行标注实验,实现红色文献元数据知识的自动化标注。[方法/过程]首先,构建融合预训练模型、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多头注意力机制和条件随机场的BERT-BiLSTM-MHA-CRF模型;其次,根据红色文献的内容特征,设计多组红色文献的元数据表示体系;最后,探究在不同类型的红色文献自动化标注任务中,元数据表示体系与迁移学习模型的适配性。[结果/结论]MRS 6元数据表示体系可作为通用型红色文献的元数据表示体系,“BERT-BiLSTM-MHA-CRF+MRS 6”适用于不同场景的红色文献自动化标注,在同类型红色文献的自动化标注实验中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
  • 理论探讨
    张卫东, 李松涛, 李奉芮
    情报资料工作. 2024, 45(6): 28-39.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4.06.004
    [目的/意义]政府辟谣被广泛认为是能够有效遏制谣言的有力途径,社交媒体用户对辟谣信息的交互情况呈现差异性。文章通过分析不同用户个体对政府辟谣信息的交互行为特征,确定影响用户群体信息交互效果的关键因素及影响方式,进一步完善信息交互相关理论,为政府部门的科学辟谣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过程]基于传统元胞自动机模型,借鉴SEIR模型理论,根据用户个体的特定信息状态将用户群体细分,以量化的方式描述用户对辟谣信息的交互状态,利用MATLAB R2022a进行仿真,构建融入用户个体差异性的政府辟谣信息交互行为模型,并对模型重要参数进行分析,确定关键因素。[结果/结论]社交媒体用户对政府辟谣信息的交互行为效果主要受不同的政府辟谣信息交互策略、政府辟谣信息移出率、辟谣参与者分布模式的影响。其中,综合干预策略效果优于意见领袖跟随策略和社交距离调节策略效果;政府辟谣信息移出率越低,政府辟谣信息交互效果越佳;辟谣参与者分布模式分为随机型、集中型和均匀型,随机型分布的辟谣参与者对政府辟谣信息交互效果最佳。

  • 实践研究
    李菲, 李其朴
    情报资料工作. 2024, 45(6): 93-101.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4.06.011
    [目的/意义]虚拟数字人技术的成熟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一种新型的行动主体,虚拟数字人将是图书馆在未来,特别是在元宇宙中开展服务所不可或缺的角色。文章以信息服务生态为视角,深入探讨元宇宙背景下图书馆虚拟数字人服务模式的构建和实施路径,为图书馆未来的服务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方法/过程]文章以信息生态和服务生态理论为基础,对图书馆虚拟数字人信息服务生态中的各要素进行系统性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图书馆虚拟数字人服务模式,进而从6个不同的维度对图书馆虚拟数字人服务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进行深入的探讨。[结果/结论]文章为图书馆开展虚拟数字人服务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明确了图书馆虚拟数字人服务中所涉及各要素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同时也为后续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有助于推动图书馆服务向更高层次发展。
  • 理论探讨
    姜金贵, 曹降坤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2): 26-36.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2.003
    [目的/意义]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网民的个体、群体社交方式愈加丰富,多样的社交关系共同形成了复杂的信息传播网络,在此环境下探究真假信息的竞争传播,对于完善信息治理手段、形成良好的网络信息生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过程]结合复杂网络理论构建好友与群友耦合关系网络,分析信息传播影响因素,运用拓展的SIR模型建立基于耦合关系网络的真假信息竞争传播模型,并通过仿真实验对比分析了影响因素对真假信息竞争传播的影响。[结果/结论]基于耦合关系网络的真假信息竞争传播中,网络结构、信息发布时间和可信程度、用户媒介素养会对真假信息的竞争传播产生明显影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耦合关系网络的真假信息竞争传播结果。
  • 理论探讨
    胡峰
    情报资料工作. 2024, 45(6): 40-49.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4.06.005
    [目的/意义]在乌卡时代织就的风险景观社会中,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公开是构筑民主和责任政府、保障公民身心健康、维持社会秩序稳定不可或缺的行动策略。[方法/过程]以活动理论为分析框架,对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公开活动的要素和运行系统进行深入透视。一方面,采用规范分析法对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公开的活动要素和系统构成进行阐释;另一方面,以半结构化访谈、政府官网(官微)、学术文献、政策文件、媒体报道等为数据来源,针对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公开系统运行实践中存在的短板和解决方案进行实证探讨。[结果/结论]主体、客体、社群、规则、工具和分工六类要素的耦合互补构成了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公开的运行要素结构;信息生产系统、发布规范系统、任务协作系统、对话共享系统则建构了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公开的运行系统结构。四大子系统运行中存在工具嵌入不深入、规则制度不完备、高效协同不顺畅、对话沟通不积极的四大困局,对此提出了纾困策略。
  • 专题研究
    赵宇翔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3): 13.
  • 学会之页
    石晶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1): 111-112.
  • 实践研究
    霍朝光, 王晓玉, 但婷婷, 梁国强, 祝振媛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2): 91-102.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2.010
    [目的/意义]学科交叉在重大科学创新发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测度学者学科交叉性、探索学者学科交叉规律,尤其是对比我国和美国各个学科学者的交叉差异,对于我国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文章强调从学科交叉角度入手,即不强制将学者归为某一学科,不去界定其所跨学科,仅考虑其所涉学科,构建学者学科交叉丰富度、学者学科交叉均衡度、学者学科交叉专业度三个测度指标,以Scopus数据库中的中美两国学者近10年发表的科学论文为例,分别提取得到437万位中国学者和286万位美国学者的科研产出,对两国学者近十年在一级学科层面上的交叉情况进行测度和动态分析。[结果/结论]总体而言,中国学者在一级学科交叉丰富度和均衡度方面表现优于美国学者,尤其在核心和顶尖学者群体中更为明显;由于中国学科与美国部分学科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中国学者在一级学科交叉研究上表现出更广泛的参与积极性和融合能力,美国学者则显示出更强的专业度和一定的交叉惰性。此外,不同一级学科领域的学者在学科交叉研究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社会科学和医学领域中国学者相比美国学者更倾向多学科交叉,但在计算机科学以及化学、材料学等工科领域美国学者相比中国所涉学科更丰富。
  • 专题研究
    朱鑫汝, 刘敬仪, 初景利
    情报资料工作. 2024, 45(6): 21-27.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4.06.003
    [目的/意义]预印本已成为一种新型学术交流和最新成果传播的方式,随着预印本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培养科研人员的预印本素养成为一种新的需求。[方法/过程]文章采用文献调查法和网络调查法等方法,深入剖析预印本素养的概念、构成,论述图书馆提升科研人员预印本素养的必要性,并提出图书馆提升科研人员预印本素养的具体路径。[结果/结论]预印本素养是科研人员在使用和参与预印本及相关平台时所应具备的意识、知识和能力。预印本素养涵盖六个关键维度:认知、需求、意识、伦理、评价与能力。图书馆作为知识传递和学术交流体系中的重要机构,必须担负起培养科研人员预印本素养的责任。图书馆应主动适应学术交流的新模式,将预印本纳入馆藏资源体系,宣传预印本对科研人员的价值,增强科研人员对预印本的认知与使用能力,持续提升其预印本素养。
  • 实践研究
    刘一鸣, 李娜, 黄嘉欣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2): 103-112.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2.011
    [目的/意义]公共图书馆与社区合作,有助于将健康信息服务覆盖到更多地区和人群,打通健康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方法/过程]结合文献调研和网站调查,聚焦图书馆电子信息联盟的14个公共图书馆社区健康信息服务项目和美国医学图书馆联盟资助的20个公共图书馆社区健康信息服务项目,从联合保障、联合内容、联合方式、服务对象、联合成效五个方面归纳公共图书馆联合社区开展健康信息服务实践。[结果/结论]公共图书馆联合社区开展健康信息服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完善资金人才保障,强化健康服务合作基础;立足社区需求,丰富健康服务合作内容;联动双方优势资源,创新健康服务合作方式;关注边缘地区和人群,推动健康服务公平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