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4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3-18
  

  • 全选
    |
    理论探讨
  • 姚怡帆, 胡峰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2): 5-15.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为有效应对多元化、隐蔽式、高强度、大规模、高持续的网络空间安全威胁,必须构建一体化、全方位、智能化的网络空间安全情报服务架构。[方法/过程]文章以改进型霍尔模型为分析框架,遵循网络空间安全为中心和安全情报服务化的思想,详细刻画网络空间安全情报服务架构,深入透视其运行机理。[结果/结论]网络空间安全情报服务架构由流程子模块、逻辑子模块、认知子模块三部分组成,其中服务流程面向网络空间安全感知、网络空间安全判断、网络空间安全执行三类需求,服务工作体现了“攻击场景溯源-事件关联识别-危机应对升级”的运行逻辑,服务认知主要体现在价值共识、技术支撑、能力保障三个方面。网络空间安全情报服务架构的构建可为我国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体系中的情报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 吴应强, 张马萍, 文利君, 李白杨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2): 16-25.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克服“时间盲区”,探索时间维度下提升政府数据开放(Open Government Data,OGD)平台利用水平的多因素联动效应,以期为政府数据开放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方法/过程]使用动态QCA方法,基于29个市级平台的面板数据(2019-2023年),分析地方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利用水平在时间轴上的变化趋势,识别考虑空间和时间双重因素的条件组态。[结果/结论]不存在影响OGD平台利用水平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平台利用水平的高低受到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而非单一因素控制;在条件组合的充分性分析中,存在3条组态路径:财政扶持下平台与数据资源建设驱动型、政府主导下平台建设与公众需求驱动型、政府主导下平台与数据资源建设驱动型;数据平台建设水平是促成OGD平台高利用水平的核心因素;组态分析结果不存在明显的时间效应,但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差异造成的案例效应。
  • 姜金贵, 曹降坤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2): 26-36.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网民的个体、群体社交方式愈加丰富,多样的社交关系共同形成了复杂的信息传播网络,在此环境下探究真假信息的竞争传播,对于完善信息治理手段、形成良好的网络信息生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过程]结合复杂网络理论构建好友与群友耦合关系网络,分析信息传播影响因素,运用拓展的SIR模型建立基于耦合关系网络的真假信息竞争传播模型,并通过仿真实验对比分析了影响因素对真假信息竞争传播的影响。[结果/结论]基于耦合关系网络的真假信息竞争传播中,网络结构、信息发布时间和可信程度、用户媒介素养会对真假信息的竞争传播产生明显影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耦合关系网络的真假信息竞争传播结果。
  • 任妍, 杨金庆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2): 37-45.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科研人才的智力协同与成长是科技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基于提出的科研合作角色概念及计量方法,对不同科研合作角色演化模式和合作者驱动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为研究人员学术生涯规划和政府高校的科研政策制定提供借鉴。[方法/过程]以1998-2016年美国物理学会数据库中研究人员的学术数据为基础,提出基于h指数与网络拓扑指标相结合的科研合作角色计量指标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计量方法,探讨研究人员的科研合作角色演化模式,同时构建其外生驱动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演化模式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结论]研究
    人员在学术职业生涯中存在不同的科研合作角色演化模式,不同的演化模式下其科研能力表现也不同,此外,一些外生驱动因素对演化模式形成具有显著影响。
  • 张磊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2): 46-50.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预印本平台是学术研究成果的早期发布平台,作为学科建制的一部分,分析其学科化特征和创新发展路径,有利于其更精准服务学科发展的需要。[方法/过程]通过文献分析和网络调研的方法,首先分析学科分类、学科建制与学术成果发表之间的关系;其次,通过描述国内外预印本平台的学科化特征,分析其在学科建制下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最后,基于学科建制对预印本平台创新发展提出路径建议。[结果/结论]预印本平台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凝聚学术共同体的力量,打造各学科的高质量成果集散地;服务学科建设需求,推动交叉学科等新领域的学术发展;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实现人机协作的知识生产方式。
  • 信息服务
  • 李雨佳, 冉晓雅, 刘畅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2): 51-60.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推动用户交互行为与思维模式的变革。文章关注不同层次认知复杂度的任务下,用户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交互行为及其对系统表现评价的差异。[方法/过程]采用用户实验法,通过Kruskal-Wallis检验探究任务认知层次对用户交互行为及对系统评价的差异,通过主题分析法对用户评价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新指标进行归纳。[结果/结论]在交互行为方面,用户在不同认知层次的任务完成中信息使用的时长几乎是不变的,变化的一直是信息获取的时长;评估创造类任务花费时间最多,提问与问答轮次最多,平均回答长度最短;应用分析类任务的回答中,总复制比低于记忆理解与评估创造类任务。在对系统的评价方面,评估创造类任务总体表现最差。在新评价指标方面,文章归纳出完整程度、一致程度等6大类、17小类新指标。文章在理论层面补充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评价指标,在实践层面有助于相关智能系统了解用户在不同任务类型下的行为特质,更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服务。
  • 付少雄, 成琦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2): 61-69.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短视频已逐渐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短视频平台中各类信息在用户间传播扩散,其中不乏大量虚假信息被用户采纳或分享,危害用户并扰乱网络信息环境。探索虚假短视频传播的影响因素,对虚假短视频治理和网络信息生态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感知-情感-意向(Cognition-Affect-Conation,CAC)模型与精细加工可能性(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ELM)模型构建理论模型,以用户情绪为中介,以内容相关度为调节变量,通过抖音平台采集1007条有效虚假短视频数据,采用文本情感倾向分析、图像识别等技术提取虚假短视频的图像、音频与文本情感,探究虚假短视频内容情感对用户情绪及短视频传播效果的影响。[结果/结论]虚假短视频图像、音频与文本情感在不同程度上显著正向影响用户情绪,作者头像、背景音乐对用户情绪的影响不显著。用户情绪显著负向影响虚假短视频传播效果,在虚假短视频内容情感与其传播效果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内容相关度显著调节用户情绪对虚假短视频传播效果的影响。
  • 信息资源
  • 张靖, 廖嘉琦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2): 70-81.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管理文化遗产中的感官信息资源、打造文化遗产的感官交互体验是数智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的重要路径。相较于视觉和听觉,嗅觉是一个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的感官维度,在文化遗产活化中进行气味信息的揭示进而实现文化遗产气味景观的数字营造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值得探索的前沿研究。[方法/过程]文章在充分的文献调研的基础之上,使用跨学科的理论、方法和视角,提出文化遗产气味景观及其信息揭示和数字营造等核心概念,进而围绕这些概念搭建了以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为依托的文化遗产中气味景观的信息揭示和数字营造的整体框架。[结果/结论]该框架以文化遗产的活化为战略背景,以气味信息资源及其管理为中心,以数字化为主线,由数字化准备(信息揭示)和数字化实现(数字营造)两个阶段,以及气味信息采集、气味信息组织、气味信息呈现、气味信息基础性应用、气味信息综合性应用五个环节组成。对应框架中的两个阶段,文章进一步阐述了文化遗产的气味信息表示和气味信息交互两个关键问题,并梳理了解决问题的跨学科方法体系。
  • 信息技术
  • 刘洋, 许乾坤, 刘畅, 王东波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2): 82-90.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大语言模型的指令遵循、思维链及推理能力为古籍文本的自动词性标注任务提供了新的契机,有利于促进古籍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工作的开展。[方法/过程]以人工校验的《二十四史》古现词性标注语料为基础,运用LoRA方法对主流中文大语言模型进行高效监督微调,并测试SFT模型的零样本(Zero-shot)和单样本(One-shot)学习能力,以比较其在古现文本分词与词性标注上的性能。[结果/结论]经过微调后的Xunzi-Baichuan模型整体表现最优,古文本的分词和词性标注F1得分分别为92.293%和85.75%,现代汉语的分词和词性标注F1得分为91.993%和86.344%。
  • 实践研究
  • 霍朝光, 王晓玉, 但婷婷, 梁国强, 祝振媛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2): 91-102.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学科交叉在重大科学创新发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测度学者学科交叉性、探索学者学科交叉规律,尤其是对比我国和美国各个学科学者的交叉差异,对于我国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文章强调从学科交叉角度入手,即不强制将学者归为某一学科,不去界定其所跨学科,仅考虑其所涉学科,构建学者学科交叉丰富度、学者学科交叉均衡度、学者学科交叉专业度三个测度指标,以Scopus数据库中的中美两国学者近10年发表的科学论文为例,分别提取得到437万位中国学者和286万位美国学者的科研产出,对两国学者近十年在一级学科层面上的交叉情况进行测度和动态分析。[结果/结论]总体而言,中国学者在一级学科交叉丰富度和均衡度方面表现优于美国学者,尤其在核心和顶尖学者群体中更为明显;由于中国学科与美国部分学科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中国学者在一级学科交叉研究上表现出更广泛的参与积极性和融合能力,美国学者则显示出更强的专业度和一定的交叉惰性。此外,不同一级学科领域的学者在学科交叉研究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社会科学和医学领域中国学者相比美国学者更倾向多学科交叉,但在计算机科学以及化学、材料学等工科领域美国学者相比中国所涉学科更丰富。
  • 刘一鸣, 李娜, 黄嘉欣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2): 103-112.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公共图书馆与社区合作,有助于将健康信息服务覆盖到更多地区和人群,打通健康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方法/过程]结合文献调研和网站调查,聚焦图书馆电子信息联盟的14个公共图书馆社区健康信息服务项目和美国医学图书馆联盟资助的20个公共图书馆社区健康信息服务项目,从联合保障、联合内容、联合方式、服务对象、联合成效五个方面归纳公共图书馆联合社区开展健康信息服务实践。[结果/结论]公共图书馆联合社区开展健康信息服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完善资金人才保障,强化健康服务合作基础;立足社区需求,丰富健康服务合作内容;联动双方优势资源,创新健康服务合作方式;关注边缘地区和人群,推动健康服务公平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