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根据刻板印象的内—外群体理论,形成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群体可分为内群体(图书馆员)、外群体(公众)和中间群体(未来职业者)。研究表明:(1)图书保管员形象是图书馆员最深入人心的刻板印象,其次为服务者和情报专家形象,但群体间的认同程度有很大差异;(2)未来职业者处于职业偏爱和职业焦虑的双重矛盾中; (3)图书馆员的内群体偏爱特征强烈,最认同自我在工作和服务热情上的表现,与未来职业者和公众形成强烈反差;(4)专业知识和能力在图书馆实践中地位尴尬;(5)传统的图书馆员刻板印象仍残留在三个群体尤其是公众的脑海中;(6)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内—外群体效应显著。
文章借助刻板印象及内—外群体理论,通过分析图书馆员(内群体)、未来职业者(中间群体)和公众(外群体)对图书馆工作相异的刻板印象发现:公众眼中的图书馆工作是一份社会地位尚可、适合女性、清闲稳定的好工作;未来职业者认为图书馆工作基本不符合他们对“ 好工作”的定义;图书馆员眼中的图书馆工作是重复简单、不需要什么专业能力,还很辛苦,这一职业刻板印象与相对较低的职业报酬共同作用,严重打击了标榜自己为“高能力者”的高学历图书馆员,从而使他们成为快乐指数最低、离职倾向最高的人,即所谓的“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文章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为手段,建立以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图书馆工作复杂性和舒适度为因变量,以情境信息、个体信息和社会范畴信息为自变量,以图书馆员、一般公众、在校学生和未来职业者为研究对象的12个多元回归模型。比较各群体的印象形成的原因和各原因在方程中所占权重可以发现,形成各群体印象的原因差异较大,但也有其相似处。总体而言:(1)图书馆员刻板印象与图书馆工作的复杂性是预测彼此最重要的因素;(2)做好服务是提升图书馆员形象的重要途径;(3)高学历群体对图书馆员和工作的舒适度有明显偏见。
文章从意见领袖引导作用视角设计研究方案,建立模型分析意见领袖的意见交互机制,从该角度提出了一种舆情事件的演化分析方法,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此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验证结果说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预测舆情事件发展趋势。最后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总结,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的研究重点。
文章通过对国内外信息质量研究文献的梳理与研读, 发现该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质量的基本概念界定、信息质量评估、信息质量管理、信息质量与数据质量之关系。文章分别对其研究成果、方法等进行分析与述评,为进一步开展信息质量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文章首先对竞争情报背景下社会化媒体的价值进行了识别, 包括为识别和收集信息提供更多机会和更灵活方便的工具、营造协作式信息提炼环境和促进员工共享竞争知识等, 然后从企业和员工对社会化媒体及其使用的感知和态度、企业文化等角度分析了影响这些价值实现的因素,最后从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员工激励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文章根据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的特点及内涵,从数据采集方式、关联性、信息存储与处理、系统分层构架及使用方式五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探索智慧图书馆的本质并对其构建路径进行了分析。
文章首先回顾信息觅食理论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模型;然后将信息线索划分为文字型、像型、音频型和视频型四种类型,设计信息线索在学科导航网站中应用的五个原则;最后,构建基于信息觅食理论的学科导航网站性能优化模型,选择美国的Infomine学科导航网站进行案例分析。
文章以计量分析中的耦合关系为例, 探讨了耦合关系的语义特性及其对数字资源深度聚合能力,提出了基于耦合关系的馆藏数字资源语义化聚合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耦合关系对馆藏数字资源进行深度聚合能很好地揭示馆藏数字资源的语义特性, 可以从多个角度对文献资源进行有效组织,为用户提供资源推荐和个性化知识服务,提升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能力和效率。
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研究牛津大学的数据管理解决方案。研究发现牛津大学的数据管理服务是在科研资助机构的数据政策、AHDS的衰落及机构资产管理责任等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的推动下展开的。其通过一系列研究项目建设机构的研究数据管理基础设施,包括SDRSRD、EIDCSR、SUDAMIH、VIDaaS、ADMIRAL、DataFlow、DaMaRO等。数据管理服务框架、两层存储体系和DataFinder是牛津大学数据管理解决方案的最大亮点及特色。牛津大学数据管理的经验给国内高校诸多启示,包括:提供整合性的数据管理服务、注重数据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了解科研人员的需求、注重合作、注重服务宣传。
文章通过文献调研回顾心流理论在信息行为领域研究的演变历程,选取网络信息搜索、网络信息偶遇、网络信息共享和网络信息利用等典型的用户信息行为,分析心流理论在上述信息行为中的具体应用,最后对心流构念的测量及其应用于网络信息行为的研究方法进行述评。
文章使用扎根理论的方法, 结合质性分析软件Nvivo,对数字移民搜寻健康信息的搜寻动机类型、动机强度、动机强度影响因素、感知障碍类型和感知障碍产生原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功能性动机是数字移民健康信息搜寻的主要动机,他们在健康信息搜寻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搜寻意愿,并面临着一定的技术性或非技术性的困难。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论文对健康服务类网站的建设和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出了建议。
社会力量参与北京市朝外地区和无锡市无锡新区图书馆的运营管理服务, 是我国政府购买图书馆服务比较典型的案例。两个案例取得成效的共性是图书馆运营管理的提供模式、购买对象为基层图书馆、所在政府具有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购买经验。同时,他们在承接方、购买方式、办馆理念、合作主体方面存在差异性,通过比较分析,认为政府应大力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采用独立关系倡导竞争性购买方式、发挥承接方的专业优势以凸显办馆理念、倡导政府购买的三方合作方式,促使政府购买图书馆服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文章基于扎根理论并采用深度访谈法对社会科学项目任务驱动下的用户信息查寻行为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选择式编码,挖掘出社会科学项目任务情境对用户信息查寻行为的影响机制,构建“ 情境—感知—行为” 作用模型,并对模型展开了理论饱和度检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科学信息服务创新策略。
文章分析了4G技术下移动阅读呈现出的新特征以及4G环境下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用户需求,对图书馆构建基于4G的移动阅读服务模式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以满足4G时代读者不断增长的移动阅读信息需求。
文章运用经典扎根理论,以“扎根精神”从多方面收集资料,深入研究高校图书馆基于Folksonomy的信息组织与共享活动的基本社会过程,提出Folksonomy形成机制的过程模型。研究发现:目前高校图书馆存在“ 以高校图书馆用户为中心” 的形成模式——用户标签、“以高校图书馆馆员为中心” 的形成模式——馆员标签、“以社会网络系统用户为中心”的形成模式——社会性标签、“以数据库商为中心”的形成模式——数据库商标签和“以数据库用户为中心”的形成模式——数据库用户标签5种Folksonomy形成模式。
文章对国内外学术博客的研究进行梳理,以高校研究生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学术博客的选择性因素、交互行为、角色印象、信息公开及信息资源组织、整体认知与评价五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未来科学家的学术博客使用行为结构特征,提出相关建议。
文章借鉴学习动机理论与社交媒体使用动机的相关理论, 结合学生访谈结果, 构建高校学生社交媒体交互学习意愿的动机模型,以微博平台开展应用型课程交互学习为例,通过调查问卷,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对动机模型进行验证与分析,其信息性动机、工具性动机、娱乐性动机、社会认同与高校学生社交媒体平台交互学习意愿均有显著正向影响。
文章首先界定了图书馆岗位设计以及新型图书馆员的相关概念, 然后分析了新型图书馆员产生的背景和动因, 接着选择海外国家新型图书馆员岗位设计的具体案例进行了介绍,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型图书馆岗位的发展特征及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