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4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7-18
  

  • 全选
    |
    理论探讨
  • 姚山季, 王婉婷, 严锐, 刘佳静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4): 5-14.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现有人智交互用户隐私风险感知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结论存在诸多不一致,对该领域相关实证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以明晰人智交互用户隐私风险感知的关键影响因素及潜在调节变量。[方法/过程]采用元分析方法,检索筛选出64篇有效文献,从人智交互特征、用户特征、隐私担心、隐私保护环境四个层面识别出19个影响隐私风险感知的关键因素,并通过检验潜在调节效应识别了部分研究异质性来源。[结果/结论]四个层面因素对人智交互用户隐私风险感知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信息敏感性、隐私关注、感知威胁、焦虑与隐私风险感
    知具有强相关性。AI特征、长期取向、不确定性规避和性别均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 王建亚, 张妍, 徐帆, 张坤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4): 15-24.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频发的隐私泄露事件与日益复杂的隐私控制策略加剧了用户隐私疲劳,探究社交媒体用户隐私疲劳形成机制,能够为用户认知负荷纾解、隐私焦虑情绪调试和隐私保护有效策略制定等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过程]融合认知负荷、认知偏差与CAC理论,构建社交媒体用户隐私疲劳形成机制模型,使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与组态分析。[结果/结论]认知因素方面,过度自信正向影响乐观偏见,信息过载、社交过载与系统功能过载均正向影响情绪衰竭,且系统功能过载对消极怠慢也具有正向影响;情绪因素方面,情绪衰竭、消极怠慢与乐观偏见均正向影响用户隐私疲劳,且乐观偏见不仅对情绪衰竭与消极怠慢具有正向影响,还在二者的中介作用下正向影响隐私疲劳;组态效果方面,信息过载型和社交过载型两种前因构型会触发用户隐私疲劳。此外,人口统计学等控制变量对社交媒体用户隐私疲劳的影响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 曾粤亮, 何星, 朱明怡, 韩世曦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4): 25-35.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适老化建设对于提升老年人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构建中国式积极老龄化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系统探究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适老化建设政策特点,明晰政策工具的结构与问题,可为未来政策优化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从政策工具视角出发,构建“政策工具—老年人需求—政策执行者”三维分析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66份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结果/结论]在政策工具维度,供给型政策工具偏重于教育培训,环境型政策工具约束力不足,需求型政策工具运用明显不足;政策工具对中低层次老年人需
    求的关注度有待强化;政策工具未充分发挥政策执行者职能。据此提出如下优化策略:(1)调整供给型政策子类工具布局以支撑教育培训发展;强化环境型政策工具,软硬结合打造适老环境;丰富需求型政策工具,吸引多主体常态化参与;(2)遵循由低至高的逻辑满足老年人需求;(3)推动政策执行者多元化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 王杏, 李其容, 孟猛, 袁勤俭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4): 36-44.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医疗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加剧了老年群体的技术适应困境,既有研究虽聚焦数字鸿沟的年龄差异,却忽视衰老相关的生物性能力剥夺与技术-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文章旨在构建“老年数字失能”(Age-Re⁃lated Digital Dysfunction,ARDD)概念,揭示其在就医情境下的表现与生成机制。[方法/过程]基于质性研究方法,对中国五省/自治区38名老年人开展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收集其在就医全流程中的数字技术使用障碍、归因解释及应对策略。采用主题分析法进行编码,结合情境化阐释,提炼老年数字失能的表现维度与作用机制。[结果/结论]ARDD在就医情境中呈现三维度表现:操作性失能、理解性失能、决策性失能。其生成遵循“生物-技术-社会”
    交互机制:年龄相关的认知-生理衰退是必要条件,技术排斥与社会支持缺位放大内在缺陷,共同催化系统性能力剥夺。由此,ARDD被定义为“因年龄增长引发的认知与生理功能衰退,在技术排斥性设计与社会支持断裂的交互作用下,导致老年人持续经历数字技术使用障碍的能力剥夺状态”。
  • 信息服务
  • 贾若男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4): 45-51.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智能时代情报服务决策功能在国家安全的地位愈加重要,开展国家安全情报服务研究在国家战略层面和情报学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文章以场景为抓手,架构数据融合驱动的国家安全场景式情报服务模式,利用安全数据感知需求侧安全情报服务场景,并以此为牵引构建供给侧安全情报服务资源,基于供需匹配生成服务方案,实现场景式情报服务响应。[结果/结论]通过构建数据融合驱动的国家安全场景式情报服务模式理论架构,在宏观层面响应国家安全战略的客观要求,在微观层面提供国家安全场景式情报服务融合创新路径。
  • 李梓奇, 潘思昳, 黄梦丽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4): 52-62.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其作为社会行动者的角色正在重塑信息获取过程。在人-人替代搜寻产生的不确定性背景下,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角度切入,探究不确定性对人-机替代搜寻行为的影响,对于促进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显著意义。[方法/过程]基于动机信息管理理论构建研究模型,共提出13个研究假设,采用问卷调查法、关键事件技术法收集数据,通过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相关的模型计算。[结果/结论]揭示了不确定性差异和信息-任务低匹配与个体情绪之间的相关性,即不确定性差异的增加提升个体消极情绪,并相应地降低积极情绪。在消极情绪的影响下,用户降低预期结果评估和效能评估,从而抑制人-机替代搜寻行为。信息-任务低匹配虽对情绪影响不显著,但正向促进人-机替代搜寻行为。情绪对人-机替代搜寻行为并无显著影响。
  • 肖花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4): 63-73.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随着GenAI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图书馆的人机协同工作模式得到了创新性的提升,在服务质量、资源配置以及应用场景等多个方面都带来了显著的变革,为智慧图书馆转型升级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基础。[方法/过程]文章以扩展的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媒介系统依赖理论和用户习惯理论为基础,深入探讨了用户持续使用GenAI赋能的智慧图书馆行为影响因素的前因变量,构建了GenAI赋能的智慧图书馆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研究了智慧图书馆建设发展中GenAI如何影响用户的态度和持续使用行为,从而为用户持续使用智慧图书馆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分析框架。[结果/结论]用户对GenAI赋能的智慧图书馆的依赖性对用户期望确认和用户感知有用性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用户的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用户期望确认和用户感知有用性的积极驱动;用户期望确认、用户感知有用性在用户对智慧图书馆的依赖性与用户满意度之间均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用户满意度在用户期望确认与用户持续使用行为之间也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且效应显著;然而,用户满意度在感知有用性与用户持续使用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用户习惯在用户期望确认对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中存在显著负向调节作用。
  • 信息资源
  • 佟泽华, 许海云, 孙杰, 王雅洁, 陈约冕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4): 74-86.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目前,科研大数据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关切,探究其基础框架体系及其关联逻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方法/过程]文章基于而不囿于生态学理论和控制论方法,以系统化原则构建了基于“初生-共生-再生-寄生”的科研大数据基础框架体系。该基础框架体系以生态理念为根本遵循,以“初生”为根基,“共生”为保障,“再生”为关键,“寄生”为特例,以过程逻辑、功能逻辑与形式逻辑为关联逻辑域,从而实现数据的迭代优化。[结果/结论]构建的科研大数据基础框架体系,理论上,从崭新的视角为科研大数据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为科研大数据的组织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帮助和启示;实践上,有助于分析、审视数据溯源、数据基因问题,并减少数据垄断、数据割裂、数据沉睡等不良现象,从而为建立良好的科研大数据生态圈,筑建科研大数据命运共同体,不断焕发科研数据生命力,实现不同层面科研主体之间的和谐共生与共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信息技术
  • 夏苏迪, 董文鸳, 张君冬, 谢靖, 邓三鸿, 邓胜利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4): 87-96.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文章旨在揭示国内信息资源管理视域下的健康信息学研究方法现状,探究不同研究主题下的研究方法应用特点,为该领域研究设计的方法选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首先,从中国知网获取61本信息资源管理领域期刊的2154条学术论文摘要。接着,利用数据增强的BERT模型和ChatGPT大模型抽取研究方法实体,进而构建方法实体共现网络,结合Louvain社区探测算法划分方法实体类团。最后,基于BERTopic模型挖掘论文研究主题,并揭示各研究主题下方法实体的应用状况。[结果/结论]健康信息学研究方法实体大致分为实证研究法、质性研究法、数据智能与仿真法、数据采集方法及工具、模型研究法、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不同研究主题下的研究方法分布具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为特定学科问题适配研究方法,促进健康信息学多元、混合、跨学科方法的组合应用。
  • 实践研究
  • 李晓蔚, 张又雄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4): 97-105.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跨模态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关键属性之一。文章通过社会符号学的视角对用户与AI的跨模态交互行为过程进行微观分析,揭示在AI素养教育框架下用户多模态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方法/过程]采用混合方法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参与式观察以及多模态话语分析共同揭示出文学素养、美学素养等其他素养在用户与AI的跨模态交互中的重要地位。[结果/结论]应从多模态理解能力、跨模态转换能力、多模态创作能力、多模态判断能力四个方面深化当前AI素养教育的框架与内涵;用户与AI的交互呈现出“跨界素养”的特点,用户与AI的创造性交互需要依赖更加广泛而互涉的素养集;AI素养教育范式应当从“技能培训者”转向“素养架构师”,未来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将体现在多元素养融合的教育能力上。
  • 韩帅
    情报资料工作. 2025, 46(4): 106-112. https://doi.org/10.12154/j.qbzlgz.2025.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高校图书馆“闪借”是资源服务一体化建设的一种实现形式。通过实践案例探析高校图书馆“闪借”,可从中总结实现资源服务一体化的经验,对推进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增值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方法/过程]以资源服务一体化为研究视角,运用“5W1H”分析法,对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新书闪借”活动进行案例分析,拆解活动起因、内容、平台、环节、人员、推广方式以及成效、价值,从中得到关于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一体化建设的相关启示。[结果/结论]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新书闪借”活动是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一体化建设的典型代表,践行了读者决策采购的理念,促进了资源与服务对接融合。顺应未来发展趋势,高校图书馆需要加强资源服务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制度标准,持续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加强多元主体协同,健全成效评价体系,建设功能完善的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促进资源与服务有机融合、创新发展。